Navigation menu

新闻中心

财经观察:城市“联动”描绘体育消费新图景

入夜的广东奥体中心灯火通明,场馆内外人头攒动。与此同时,香港赛区的全运特许产品零售店人头攒动,澳门塔石广场的“全运庆艺术市场”灯火通明……三地排列呼应,共同描绘出一幅喜气洋洋的国运景象。作为历史上规模最大、竞赛周期最长、举办城市最多的全运会,第十五届全运会于11月9日开幕,由粤港澳三地联合主办。赛事的成功举办,不仅激发了人们对体育的热情,也激活了城市间的消费热情,推动“体育流量”向真正的“消费增量”转变。三地联手打造消费新场景。 7月14日,一名男孩浏览官方零售店香港西九龙站。当日,第十五届全运会香港赛区官方授权产品正式发售。新华社记者 陈铎 摄 赛区内,运动员们奋力拼搏,挑战极限;在赛区之外,赛事产生的巨大流量也扩展到了消费领域。粤港澳三地正乘势而上,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聚焦更广泛的消费场景,推动文化、体育、旅游、商业深度融合。香港赛区利用国际城市的优势,推出特许产品,并融入维多利亚港景观、城市地标等多种元素。香港特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罗树培表示,香港推出了多种邪教活动原创音乐剧、主题公园等文化和旅游活动,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文化、体育和旅游相结合的独特体验。澳门通过社区活动和葡萄牙文化体验,将全运氛围融入城市各个角落。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将在塔石广场举办“全运会庆艺术市集”,设置60个手工摊位展示文创产品,并在现场设置大屏幕播放全运会精彩赛事。广东各地城市积极营造特色消费场景:梅州推出“追全运梅州”活动;珠海推出澳门网球赛“赛事+景点”礼包;江门抓住机遇,发展夜间经济;东莞连接全渠道集“吃、住、行、购、娱”于一体。公开数据显示,本次全运会可售门票数量预计将超过500万张,比往届都多。人流可以带动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消费,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政策资金刺激潜在消费。消费热潮的背后是粤港澳政策的结合。在此前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十五运会新闻发布会上,十五运会组委会副主任、广东省委常委王曦表示,粤港澳三地将携手打造“观赛+旅游”消费新场景。广东联手港澳打造“一程多站”打造“一城一主题”深度旅游产品,推出“一城一主题”高品质文化旅游线路;澳门推广“比赛场地就是景点,看比赛就是旅游”一体化模式;香港积极推行签证便利化措施,让游客跨境观看比赛更加便利。在此基础上,广东省抓住全运会契机,创新推出了一套“金融引导+消费券投放+场景赋能”的政策组合。广东省财政专门安排35亿元促进消费资金,以激励方式配置,有效调动各地市积极性;同时推出餐饮消费券、文化旅游消费券等多品类补贴,通过“暖冬暖粤”直接补贴消费者;围绕“旅游广东”活动时间消费,重点推出四大主题活动,打造五大消费品牌,将政策红利充分融入“全运广东行”等实体场景。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江钊在接受人民财经采访时表示,这种“财政引导+消费券投放+场景赋能”的模式已经形成了“舞台发展与经济大戏”的协同效应。让赛事流量成为消费的“加法”。如何将短暂的客流高峰转化为促进消费提升和扩大的长期“增量”和“维持”?蒋昭建议,要从场景打造、培育品牌、优化环境三个方面持续发力。一是建立赛事区域后续利用与商业、文化、旅游线路深度融合,培育优质“体育+旅游”线路,打造体育主题街道和夜间消费集群,发展体育常态化消费。二是依托广东制造优势,支持企业生产具有独特IP的体育装备和智能可穿戴设备,培育本土体育赛事IP,打造大湾区自有品牌赛事体系;三要着力提升消费环境软实力,完善多语言服务体系和国际消费环境指引,提升支付便利化水平,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体育消费体验。正如第十五届全运会组委会副主任、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在大会上表示新闻发布会:“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将落实‘体育+旅游’的效应,带动旅游、酒店、零售、养老等行业的发展,为旅游业带来更多长远效益,也为与其他产业的合作创造机会,为旅游业带来更多效益,为大湾区带来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