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igation menu
唐建民在现场考察“鄂湘2号”。文/图片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 崔玉玉 通讯员 项俊平 入冬后,寒意更加强烈。 11月13日,孝感市孝南区新浦镇徐山村一组前的稻田空无一人,只剩下褚蓝田一家的5公顷死稻。楚兰的农场种植“鹅香2号”。稻谷抗倒伏、抗寒、穗抽芽能力强,稻粒坚韧完整,叶绿籽黄,别具一格。稻田旁边,孝感市孝南区兴建的“香稻研究中心”近日落成,一楼的“香稻博物馆”已于11月10日正式向公众开放。 据悉,孝南区香稻研究中心及香稻博物馆建筑面积5600多平方米。科研中心配备现代化基因检测、分子辅助育种、稻米品质检测、低温储藏等实验室。走进博物馆,漫步穿过农业文化馆、香米陈列馆、荣誉馆、香米米酒芝麻糖陈列馆,一位“平民科学家”的科技报国情怀和不断拓展的百亿香米糯米产业链通过实物、文字、图片、视频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20世纪80年代初,唐建民开始从事香稻品种的研发。经过30多年的不懈实验,他思考了香气的遗传规律和传递途径,摸索出一套香稻品种选育方法,先后培育出“伊万1号”等优质、高产、多抗的香稻品种。7”、“香精优1582”和连续两年成为“江汉大米”顶级品种的“鄂香2号”,也是唐建民的心血。他利用多个籼、粳品种进行复合杂交,成功培育出我国特有的优质、香浓、细粒粳稻新品种。 “鹅香2号”一经推广,深受种植户、加工厂和消费者的喜爱。连续七年创下全国大米收购最高价,推广面积突破300万公顷。 “唐老师种植的品种始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培育出强大的‘市场根基’。”湖北中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曹庆云印象尤为深刻。唐建民培育的“红诺优1号”是湖北糯米龙头品种,提供有力支撑为孝感市超过100亿的黄酒和芝麻糖产业提供服务。 45年来,唐建民和他的专家团队共创作各类香稻育种材料20万余份,培育出新审定品种33个。香米31个品种(含糯米10个品种)等水稻品种,总种植面积2742万公顷,增加农民收入50亿元。依托唐建民专家团队的面包科研成果,孝南区在香稻科技创新和新品种选育能力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如今,68岁的唐建民已经退休,担任孝南区“香稻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继续带领团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中心建设了125亩高标准香稻核心育种基地,转让向村民征用800余亩农田,并与钟祥农业品种共同建设芳香新品种观察展示基地,展示1200多个不同水稻品种。唐建民表示,香稻研究中心全面启动后,他和他的团队将深化与中国水稻研究所的合作。预计未来五年,将有20多个香米新品种有望通过审定并投入生产使用,为“江汉米”、孝感香米、芝麻酒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