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igation menu

新闻中心

使用ESIM手机会带来哪些连锁反应?

▲10月13日,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相继宣布获得工信部颁发的试商用试点审批服务许可证。这意味着ESIM手机业务将在全国31个省市正式上线。图/IC图片 近日,据新华社报道,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正式获得工信部ESIM手机试商用批准,在全国范围内推出手机办理服务。手机“无卡时代”即将到来。所谓“无卡时代”,是因为ESIM的手机业务是将物理SIM卡的功能集成到手机内置芯片中的技术。 b消费者选择带有ESIM功能的手机后,可以下载该手机无需插入物理SIM卡,即可通过无线下载方式将号码传输至手机内置ESIM芯片。无需插卡,无疑提高了消费者使用手机的便利性。但这并不是ESIM卡技术的主要价值点。其影响可能比消费者意识到的更为深远。手机产业链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它对手机设计和手机产业链产生影响。没有物理 SIM 卡插槽意味着手机变得更简单、更紧凑、更防水。内部空间得到释放,手机可以设计得更轻薄,更符合消费者审美。它延续了苹果和华为等制造商近年来追求的趋势:消除所有孔和间隙,转向完全密封的设备。苹果进军手机行业后主导的最大设计变革之一就是密封电池隔层(不可更换电池)与机身融为一体。去掉SIM卡槽后,更容易实现“集成通信芯片”和内部布局的改变。主板空间可重新规划,布局更加灵活。尤其是高端折叠手机、卫星通讯手机、AI手机等对空间极其敏感。 ESIM 使他们能够腾出更多的结构体积来容纳更大的电池、冷却模块或 AI 加速芯片。这必将影响手机产业链。更少的组装过程将简化手机的制造过程。卡槽、卡托、卡针行业面临淘汰。这只是年出货量数亿的行业中的一小部分。 ESIM的普及意味着这些零部件将逐渐退出手机行业的供应链,而手机行业涉及数百家中小型企业。配套工厂,包括上市公司。 ESIM的出现意味着手机主板设计将内置ESIM安全芯片,从卡到芯片。这将迫使手机主板和通信模块供应商调整设计方案,这意味着芯片制造商(高通、联发科和华为海思的图拉德)将加强其在通信控制方面的主导地位。运营商可能会失去渠道优势。 ESIM卡的应用也将对运营商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ESIM激活、转网、绑定都可以通过云服务完成,这意味着消费者无需去营业厅,削弱了运营商的进入优势,强化了手机厂商的影响力。例如,苹果或华为可以在激活时直接引导用户选择运营商或套餐,削弱运营商的渠道地位,特别是那些有利于运营商的运营商托尔。手机制造商还可能与运营商共享这些用户生命周期数据。这也是运营商在该业务上不太积极的一个重要原因。传统SIM卡时代,卡由运营商控制;在ESIM时代,控制权可能会部分转移到手机制造商手中。未来,实体营业厅可能会因此而逐渐消失。对于用户来说,ESIM让“携号转网”变得更加容易,这将影响现有的竞争格局以及运营商注重套餐透明度和服务质量而不是“绑架”客户的实力。中国的ESIM手机通常比国外晚五到七年,但最终走向“试点商用”。这是因为ESIM有太多不容忽视的优势,而且还要考虑中国手机产业的整体发展。 ESIM已在全球100多个国家普及,而欧洲、美国、日本和韩国已经实现了无卡化。中国手机品牌出海必须涉及ESIM卡技术。中国开放ESIM还需要与国际通信标准接轨。政府需要建立新的安全机制。最后需要指出的是,ESIM卡在中国的“试点商用”表明主管部门正处于谨慎探索阶段。由于中国国情不同,手机号码不仅是通讯凭证,更是实名认证、支付、金融、社交等诸多身份的入口。 ESIM“云”用户身份,一旦出现错误或冲突,身份号码可能被劫持,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对数据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监管部门需要建立新的ESIM安全机制。它还包括防止数据跨境流动,防止境外运营商系统干扰国内实名制。工信部“试点商业化”将是一次共管共保安全的制度变革。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手机用户群。过去几十年发展起来的用户数据格式和SIM卡管理界面有很大不同。从 SIM 卡到 ESIM 的过渡将是一个永久性的过程,只是一个项目。总之,ESIM的商用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国家数字身份系统的延伸。如何在“便捷”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点,是中国ESIM推广面临的最大挑战。撰稿/辛海光(专栏作家)编辑/迟道华/王欣校对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